龙狮运动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人们的记忆中,有锣鼓伴奏,龙随乐舞。舞龙结合着跳跃、扑腾、登高、翻转、踩球等高难动作,让人喜闻乐见。 狮踩乐点、节奏分明的舞狮在当代也是属于中华民族的节日庆典中的造势之作,其演练者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民间艺人。不久前结束的中国九江首届国际龙狮精英赛,让来自境内外的50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们深感耳目一新。今天的龙狮运动,它已经从民间文体活动变成一项集武术、杂技为一体的体育运动,其技艺发展水平之高,遍及范围之广,还有其未来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处处显示着这个古老的健身娱乐项目的时代新魅力。 技艺更重全民性 耍龙灯和舞狮子动作性强,极富观赏性。舞龙的前身是汉代的“鱼龙漫衍”之戏。现在的舞龙,龙的形象各有特色,一般用竹、木、纸、布等扎成,每节内能燃烛的称“龙灯”,不燃烛的称“布龙”,一般每条长龙由11人,或13人组成。舞者各持棍撑起一节,由一人持绣球在前面戏龙,引诱龙去抢扑、戏耍,尽力模仿龙戏宝珠的各种姿势,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忽摇头忽摆尾,表演出不同规格的动作。 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起源最早的“北狮”,以表演“武狮”为主,看小狮一人舞,大狮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蹿高、朝拜等技巧,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以表演“文狮”为主的南派狮舞,表演时极其讲究表情,看狮子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 看让人捏一把汗的高桩狮,最绝的是充满戏剧性色彩的采青过程。狮子“采青”这项纯粹从舞狮中发展出来,已经接近仪式化的表演,在表演前要讨兆头的一方,会用一束绿色生菜,在建筑物某处空间装置一把“青”,等狮子前来采摘,而在装置时,也设计了难度,让整个过程充满戏剧感。 在这个过程中狮头狮尾能否默契就成为关键。虽说只是一头狮子,但进退一体,前后相关的动作却由两人合作而成,因此狮头与狮尾的默契,至为重要。“采青”综合了武术、典故、杂技和肢体符号,且节奏感要准确,是一项综合式的戏剧化表演。看舞狮者,其灵活性跟顽皮的“猫”没有两样,无论神态、习惯、动作,都拿捏得十分准确,且惟妙惟肖。 有舞狮者告诉记者,除了步法和掌握体力,在狮头里面,还有好几个“机关”要照顾,很多动作如眨眼、摇耳、张嘴等等都是需要同步控制的。看一对舞狮者跨过一个个山峰,趟过一条条河流,克服种种困难,采到青,那副欢天喜地的样子也真是让人快慰。 敲锣打鼓改配乐 技术规则是项目发展的统领。中国龙狮运动协会技术委员会主任、上海体院社会体育中心主任卫志强表示,从1995年中国龙狮运动协会成立,到现在10年的时间,龙狮这项民间的运动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以前的节日庆祝活动到现在更多包含了运动和技术的成分,速度、力量样样都上去了,提高非常快。国家体育总局把这一民间项目根据现时期百姓的特点进行了开发,加速了它的普及性。注重时段性和区位选择性的比赛加强了其竞技性。但是这种竞技性又不同于常规的竞技体育,目前在探讨的规则改变方面也主要是着眼于这一点。 卫志强表示,比如高桩狮难度好看但是危险性很大,正在研究搞一种普及化的桩,器材设置简便些,高度会有所降低,难度也会小一些,以求真正来普及。同时在一套动作的时间上,现在是10至15分钟,以后会逐渐简化一些时间,集合其在相对时间里的视觉表现力。另外传统的舞龙舞狮由于打鼓敲锣是有噪声的,舞龙从2005年开始就已经将敲锣改为配乐,北狮也已经把敲锣打鼓改为配乐,北狮所要表现的故事情节在中国古典音乐的跌宕起伏中也获得了很好的展现。规则的不断完善是让龙狮发展不断规范、形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