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8/24 10:02:51 浏览量:4 【字体:
大 中 小】
舞狮,这一被视为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自古以来便是节庆或重大活动的必备助兴节目,其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上千年。在我国南方,尤其是两广江浙地区,人们对舞狮的喜爱尤为深厚,而在北方,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也广受追捧。
舞狮,这一深受喜爱的传统艺术形式,其起源可追溯至遥远的西域。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与孔雀等珍奇异兽一同带回了狮子这一贡品。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影响日益加深,舞狮活动也随之传入,毕竟在佛教文化中,狮子被尊为神圣的动物,文殊菩萨的坐骑正是狮子。到了唐代,舞狮已经发展成为一项盛大的活动,被记载在《洛阳伽蓝记》中,那时它被称为“太平乐”,成为唐朝宫廷表演的重要节目。众多文人墨客的笔下,都留下了关于“舞狮”的生动记录。
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一诗中,生动描绘了舞狮的场景:
西凉伎,西凉伎,胡人假面,狮子为形。
木刻狮头,丝织狮尾,金眼银齿,熠熠生辉。
狮毛抖擞,双耳摇摆,仿佛万里流沙中归来。
紫髯深目,两位胡儿,欢舞跳跃,致辞热烈。
此诗再现了当时舞狮的盛况。那么,《西凉》杂伎究竟是何方神圣?原来是一群假扮的胡人,玩弄着伪装的狮子。他们以木刻的狮头、丝织的狮尾,辅以金镀的眼睛和银帖的齿牙,制作出栩栩如生的狮子形象。随着狮毛的抖擞和双耳的摇摆,仿佛一只来自遥远流沙的雄狮正跃然而出。而两位紫髯深目的胡儿,更是鼓舞跳跃,热情致辞,为这场舞狮表演增添了浓厚的氛围。
随着五代十国时期的动荡,中原居民逐渐迁徙至岭南地区,舞狮文化也随之在广东地区生根发芽。
经过近两千年的演变与发展,舞狮已成为我们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如今主要分为南北两大流派。
在长江以北地区,北狮较为盛行,当地人称之为“玩狮”。其狮身披毛通常为金黄、橙红等色彩,栩栩如生,宛如真狮。北狮的表演风格偏向杂耍,包括踩球、跳板凳等技巧,旨在营造热烈欢快的氛围。
而南狮,作为广东地区的特色舞狮,正是电影《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中所展现的那一派。其色彩相较于北狮更为绚丽多彩,身披五颜六色并点缀着众多装饰物,呈现出一种抽象的艺术风格。南狮在华南地区、南洋以及海外广受喜爱,流传广泛。
回顾历史,明朝时期佛山地区的舞狮文化已初具规模,那时尚称之为“瑞狮”。
然而,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佛山人民在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驱使下,将“瑞狮”更名为“醒狮”,意在唤醒民族的灵魂。这一改名,也成为了广东地区“醒狮”文化的起点。
无论是北狮还是南狮,舞动狮子绝非易事,它不仅仅需要力气,更需要精湛的技术。舞狮者通常具备深厚的武功底子,因为要展现狮子的灵动,武术与舞狮的联系就显得尤为紧密。舞狮中融入了众多武术动作和腰马步法,让习武者在舞动狮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锤炼了“腰”、“马”、“弹”、“跳”等功夫。因此,舞动狮子需要巨大的力量,而许多武林前辈都将“舞狮”作为武术训练的重要辅助手段。传统的南狮非常注重狮子的情感表达,即喜怒哀乐的细腻刻画,而如今,高难度动作的演绎则成为了更加重要的考量。
在锣鼓喧天、钹声铿锵的伴奏下,舞狮者们默契配合,一人舞动狮头,一人舞动狮尾,尽情展现狮子的千变万化。他们表演出诸如“前空翻过狮子”、“后空翻上高桌”、“云里翻下梅花桩”等高难度动作,令人目不暇接。舞狮不仅是对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八种神态的生动再现,更融入了采青、战胜艰险等情节,其中“狮子滚绣球”的表演更是深受大众喜爱。随着狮子形象的深入人心,民间逐渐增添了舐毛、搔痒、打滚等动作,使得狮子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进而演变为“舞狮子,送祥瑞”的民俗传统。
其他国家也纷纷举办了舞龙舞狮的盛大活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探寻各国舞狮的独特风采。
首先,我们来看看日本舞狮的起源。据公开资料记载,舞狮在唐朝时期便传入日本,并逐渐演变成为“狮子舞”。这一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至今仍然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参与人数众多。经过长期的本土化发展,日本狮子舞形成了神乐系和风流系两大派系,并衍生出众多分支。
神乐系狮子舞主要在西日本地区广泛流传,而风流系则主要聚集在关东和日本东北一带。尽管这两个派系风格各异,但他们都共同认为,狮子嘴巴的开合与敲击之声具有驱邪之功效。因此,在舞狮旺季,人们常会争相追逐狮子,希望能被其咬到头部,寓意着新的一年能免受灾病困扰。
说到日本舞狮的特色,那便是其狂野与鬼畜的表演风格。狮子头部毛发浓密柔顺,全身以单一色调呈现,无其他过多修饰。正是这些光滑的毛发赋予了表演者狂野的表演空间,有时甚至令人怀疑他们是否服用了兴奋剂。
韩国舞狮的起源与特色
谈及韩国舞狮,其形象颇有些“阴间狮子”的韵味:浑身洁白,却点缀着黑色的条纹,初见之下,确实令人悚然。
尽管韩国人一再强调,他们的舞狮文化与邻国并无渊源,但事实却证明,韩国舞狮的根源深深植于中国。这种源于中国的舞狮文化,自公元5世纪便在中国出现,为后世韩国舞狮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唐代时,狮舞已成为宫廷、军旅乃至民间广受欢迎的传统文化活动,其影响力远播至韩国,为韩国舞狮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唐代舞狮陶俑,展现了那个时代舞狮的生动场景。在新罗早期,中国的舞狮文化便已传入朝鲜半岛。然而,真正的舞狮文化在半岛的广泛传播,始于古代高丽时期。那时,舞狮文化与高丽文化深度融合,逐渐演变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韩国舞狮文化。
然而,韩国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能够轻松地将外来文化内化为本国特色,使得这些文化与起源地完全割席。更令人钦佩的是,韩国还能将这种“本土化”的文化推向国际,让世界都相信这些文化源自韩国,成为“大韩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你能在韩国舞狮中捕捉到一些萨满教的神秘气息,狮子在这里被赋予了别样的性格,使得表演独具一格,既不同于传统的舞狮,更似一场生动的情景喜剧。韩国舞狮分为面具戏舞狮和北青舞狮两大类,它们曾是农历新年驱邪祈福的仪式,如今已演变为欢庆岁旦的盛大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北青舞狮已被列为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质感堪比卡通人物,几乎可以直接从舞狮表演中转化为动画片里的狒狒角色,无需化妆。